看板 WomenTalk
這種社交活動後的空虛感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上有一定的學理基礎, 可以從情感調節、社會連結和大腦化學的角度來解釋。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理論和研究方向, 雖然不一定有針對「社交後空虛感」這個具體情境的單一實驗, 但這些現象可以被現有的科學框架涵蓋。 學理解釋: 1. 多巴胺回落(Dopamine Drop): 社交活動刺激大腦的獎賞系統,特別是釋放多巴胺, 這種神經傳遞物質與愉悅和動機有關。 當活動結束,刺激停止,多巴胺水平下降,可能導致一種「情感低谷」。 這類似於「享樂適應」(Hedonic Treadmill)的概念, 人們在經歷快樂後會快速回到基準情感狀態。 - 相關研究:神經科學研究(如Schultz, 1998)顯示, 多巴胺在預期獎賞和實際獲得獎賞時活躍,但獎賞結束後,大腦活動會迅速平靜, 可能引發短暫的失落感。 2. 社會超載與情感耗竭(Social Overloadand Emotional Exhaustion): 社交互動需要投入情感和認知資源,特別是高度投入的活動。 結束後,大腦可能進入一種「恢復模式」,這種轉換會讓人感到疲憊或空虛。 心理學中的「自我耗竭理論」(Ego Depletion)認為,意志力和情感資源是有限的, 用完後需要時間補充。 - 相關研究:Baumeister 等人的研究(1998)表明,過度使用心理資源後, 人們容易感到倦怠,這可能間接解釋社交後的低潮。 3. 孤獨感的對比效應(Contrast Effect): 心理學研究顯示,當人們從高連結狀態(社交中)轉到低連結狀態(獨處), 孤獨感會被放大。這與「社會比較理論」(Social Comparison Theory)有關, 社交時的溫暖與之後的孤單形成強烈對比。 - 相關研究:Cacioppo 等人的孤獨感研究(2009)發現, 社交互動的質量和後續的孤獨感有直接關聯,尤其在短暫但強烈的互動後更明顯。 4. 臨床實驗與證據: 雖然沒有專門針對「社交活動後空虛感」的特定臨床實驗, 但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間接支持: a. 情感調節研究:Pezirkianidis 等人(2023)研究社交活動對幸福感的影響, 發現正向情感的短暫提升後,常伴隨輕微的情緒回落, 尤其在社交結束後的頭幾小時。 b. 神經影像學:使用 fMRI 的研究(如Eisenberger, 2003)顯示, 社會連結中斷會激活大腦中的疼痛相關區域(如前扣帶回皮質), 這可能解釋為何結束社交後會感到不適。 c. 孤獨與心理健康:Hawkley 和 Cacioppo(2010)的縱向研究表明, 社交互動的頻率和質量若與個人需求不匹配,會導致孤獨感加劇, 這也可能在活動後顯現。 ※ 引述《bizarre2256 (bizarre2256)》之銘言: : 四天連假跟朋友出國玩 : 玩回來後回到家裡 家裡只有自己一個人 : 突然覺得很空虛很憂鬱 也不是因為隔天要上班的關係 : 從以前就發現跟朋友聚會完 回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有這種悶悶的心情 : 尤其是下午有夕陽的時候 : 陽光灑進來 自己一個坐在客廳發呆 就會有這種難以言喻的憂鬱 : 大家會這樣嗎 -- 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, 來自: 59.125.118.168 (臺灣) 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WomenTalk/M.1744248660.A.C3E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