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reurl.cc/5K4k4G
IG:https://reurl.cc/yRY1MO
【推薦你讀這本書,如果你總覺得...】
1.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?小心別老到無福消受。
2. 是熟能生巧,還是懶得跨出舒適圈?
3.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?這種努力的CP值太低了吧!
【我學到的3件事】
1. 你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嗎?我夠好了,謝謝
前陣子吵得沸沸揚揚的「心靈成長課程」,利用課堂環境中「權威效應」和「群眾效應」
的影響,在講師問你:「你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嗎?」時,如果說不想,好像顯得不夠上
進;可一旦說想,那就掉入對方的陷阱,開始遭受一連串自我成長課程的行銷攻擊。
作者分享,面對這種狀況,其實最好的回應,是給他們一個不失禮貌的微笑,說:「我覺
得自己夠好了,謝謝。」
不用擔心這樣回答太過自大,因為:第一,「更好」是追求不完的,不會有「完美」的人
;第二,「更好」不該由別人定義,而是自己說的算。
許多人深受「老舊的幸福觀」所困:工作要升遷、要賺更多錢、要贏過他人、要住更大的
房子、買更貴的包…。但反觀真的做到這些事情的人們,感覺不到幸福的仍比比皆是。
那麼,要如何讓自己擁有「真正的幸福」呢?你可以從3個簡單的問題開始:
(1)「我能幫什麼忙呢?」—幫助他人就能讓幸福感湧現。
(2)「誰幫過我呢?」—感恩是幸福的源頭。
(3)「別人在幫什麼忙?」—留意身邊發生的好事,而不是關注於新聞媒體上那些壞消
息。
2. 活得精彩的人,才沒空去指教別人
近年來許多長輩都收到了警告,在過年時有些禁忌話題不要問:「什麼時候要結婚啊?」
「現在在哪工作啊?」「有沒有打算要生小孩啊?」…。其實我覺得這些問題沒什麼好不
能問的,因為這些話題,本來就是現階段人生會面臨到的重要事件,如果這些都不能聊,
只能表淺的說一些:「今天的年夜飯真好吃啊」「妹妹妳越來越漂亮了」之類的話,那不
免有些無趣。
其實重點是,在長輩問了這些話後給的回應,可以是討論、建議,但禁止倚老賣老、糾正
。例如問了工作:「是不錯啦,但是我兒子在外商,薪水福利更好…」問了結婚生子:「
都幾歲了還不結婚,不趕快生一個以後會孤老終身…」。
時代轉變的速度真的非常之快,尤其身為公務員的我特別有感,就算是才隔了一代,許多
長輩仍把公務員這份職業講得天花亂墜,但明眼人都能看出現在當公務員根本…^^ 況且
,適合他的,不一定適合你,穩定有穩定的好,冒險有冒險的精彩。
如果真想改變別人,要做的不是碎碎念(只會惹人嫌),而是把自己活好,活的神清氣爽
、閃閃發光,別人看了羨慕,自然會想來請教你!
3. 任何事情上癮都很可怕,尤其是成功
作者出過不少書,每次辦新書分享會時,現場總是大排長龍,但通常這種「成功作家」的
興奮感持續不了幾天,他就會開始想著如何讓下一本書更成功,怕自己寫不好、過氣。其
實,問題不是出在寫作,而是作者對成功「上癮」了。
追逐成功,反而讓你感到失敗。當然不是要你擺爛,而是別把成功當作人生的唯一動力,
因為成功帶來的快樂只會持續一兩天,而對成功上癮的人,必須要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,
才能避免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。
以下3個問題,只要符合其中1個,你就該有所警覺:
(1)你是否在工作之餘,沒力氣陪伴親友?
(2)你是否會偷偷工作(例如趁家人睡著時,立刻開始工作)?
(3)有人建議你休息一下,和親友從事活動,你是否不悅?
以上3點,作者曾經全部中獎,當時的他還覺得自己這麼拼命,就是為了帶給家人幸福;
後來才發現,其實他想滿足的是別人覺得他很成功的喜悅感。做出改變後,的確,他在「
檯面上」沒以前風光,但幸福感卻是與日俱增,因為他戒斷對成功的癮,又或是說,他修
改了對成功的定義:出書大賣,是寫作上的成功;孩子黏他,也是家庭上的成功。
看到這段,我也反思自己成立閱讀筆記專頁的心路歷程,這2年常常在追蹤數快速成長時
期,生活中面臨需要時間思考和處理的重要事件,雖然內心很好奇如果繼續衝刺經營粉絲
專頁,能達到怎樣的境界,但回想起初衷後,我最後總還是選擇不以衝刺追蹤人數為優先
考量。
我們不必遙望下一個山頭,因為此刻的自己,就已經是最好的模樣。
【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】
1. 我本來就有在聽作者的Podcast「Life不下課」,書中不少篇是Podcast中分享過的內
容,作者用不同的角度去挑戰大家平時習以為常的「金句」,並引用很多最新時事和新書
的話題作為例子,滿多可以激發思考的觀點。
2. 作者本身曾擔任高中國文教師10多年(而他現在也才不到40歲!),之後才離職成為
自雇者,同樣身為公務員背景的人閱讀本書能產生共鳴。
--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, 來自: 223.23.124.85 (臺灣)
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book/M.1744708222.A.65F.html
人生沒有理所當然:沒有「應該要」,只有「你想要」!練就跳脫框架、突破自我設限的
全方位思考方式
圖文好讀版:
臉書: